close
滬尾砲台是1884-5年中法戰爭後,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,
在光緒十二年(1886年)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,
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,劉銘傳親題「北門鎖鑰」門額。
砲台坐北朝南,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。形狀為矩形,
由外而內有:土坦、豪溝、子牆、砲座、被覆、甬道及廣場。
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,光緒十五年(1889年)大砲安裝完峻。
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,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、
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,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,現皆已不存。
開放時間:
每週二至週日,上午 9 時 30 分至下午 6 時。
電話:02-2629-5390
交通路線:走國道 1 號(中山高速公路)從五股下交流道,
往八里方向經 107 號縣道、103 號縣道、台 15 號省道過關渡大橋,
進入淡水竹圍、紅樹林後,即可看到往淡海方向路標指示。
↓滬尾砲臺入口處
↓「北門鎖鑰」門額
↓滬尾砲臺解說
忠烈祠位於滬尾砲台旁邊,
這裡原是昭和十四年(1939)完工的淡水神社,
奉祀明治天皇。
民國63年按原基座重建,保留神社原有之建築規制,
但採中國宮殿式建築,成為台北縣忠烈祠,供奉抗日烈士亡靈。
↓淡水忠烈祠牌樓
↓淡水忠烈祠園區配置圖
↓忠烈祠正殿
全站熱搜